图片
“仙人乘槎”的故事,是晋人张华在他的志怪小说〈博物志〉中,记载的一段传说中的怪异现象:天河与海通。人有奇志,立飞阁于槎上,多赍粮,乘槎而去。去十馀日,奄至一处,有城郭状,屋舍甚严,遥望宫中多织妇。牵牛人乃惊问曰:”此人具说来意,并问此是何处。“君还至蜀郡,访严君平则知之。后至蜀问君平,平曰:”计年月,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。
图片
▲朱碧山银槎杯·元-明 江苏吴县文管会旧藏
图片
乘槎仙人盆景,清,造办处造,清宫旧藏
浪痕龙迹老欹危,
流落何时别故枝。
岁月空教苔藓积,
芳菲长倩薜萝知。
有文在朽人难识,
无蠹藏心鸟莫窥。
家近沧浪从泛去,
碧天消息不参差。
图片
元至明 朱碧山款「张骞乘槎」银槎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图片
槎底上刻有篆书“槎杯”“至正乙酉年造”及诗一首。
图片
上图:槎底篆书“至正乙酉年造”拓片
图片
上图:元至明,朱碧山款“张骞乘槎”银槎,背面诗文
这件银槎又称为槎杯。是以汉代张骞乘槎寻访河源,至天河遇见牛郎、织女,并带回支机石的故事为主题。器作天然中空枯蚀树干为槎(即木筏),主人翁张骞坐于槎内,仰望天际,纶巾扬起,衣襟敞开,临风微笑,右手握一长方石,石上有篆书「支机」二字。人物的头巾、衣领都随风飘拂飞扬,表现了槎飞速前进的状况。槎身作老树桠杈之状,树皮纹理清细,瘿结错落。槎底上还刻有篆书“槎杯”“至正乙酉年造”及诗一首。
图片
仙人乘槎[chá]杯 元代,朱碧山制。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槎[chá]:是用竹木编成的筏,在古代神话中常将仙人往来天地的木筏称为星槎。朱碧山:元代著名银匠。作品流传至今仅有四件,其中两件保存于大陆,另一件藏于台湾。这一件原存圆明园,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流失海外,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。图片
清乾隆 银雕仿朱碧山仙人乘槎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清 犀角雕仙人乘槎摆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仙人乘槎图
图片
清 尤通雕犀角仙人乘槎摆件(图2)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清 尤通雕犀角仙人乘槎摆件(图3)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器作一长槎形,人物镂空凸雕而成,人物背后枝干上方雕一蒲芦;人物眉目清晰,右手执如意,著大袖长袍,长髯及胸;枝干上花卉或为梅花, 或是牡丹;一只荷花带一大荷叶自槎内伸至口缘;槎下方近底处皆浮雕波涛纹饰。槎尾端外壁浮雕阳文篆书款识:「再来华甲子,尤通」,其下 接一阳文二字篆书印,印文漫涣。槎内壁浅阴刻乾隆皇帝楷书七言诗:「照渚幸而逭温氏,刻杯仍此遇尤家;河源自在人间世,汉使讹传星汉槎 。」浅阴刻楷书款:「乾隆壬寅御题」,下方阴刻乾卦圆印与篆书「隆」字方印。乾隆壬寅乃乾隆四十七年(1782)。这首诗文也收在《清高宗 御制诗文全集(八)‧御制诗四集》卷九十八‧癸卯(乾隆四十八年,1783),「咏尤通刻犀角乘槎杯」条。犀角横置,取形如枯木搓,中空。杯褐色。尤通,清代康熙年间(1662~1722)著名匠师尤通,江苏无锡人,以雕刻犀牛角杯为名,曾征入宫廷,人称“尤犀杯”。尤通善于雕刻犀 角、象牙、玉石等,尤其擅刻犀杯,得“尤犀杯”之誉。“尤犀杯”到目前为止只见故宫存藏的一件。
图片
清 犀角雕仙人乘槎摆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清 竹根雕仙女乘槎(整体)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清 竹根雕仙女乘槎(局部)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图片
图片
犀角镂雕花木人物槎杯图片
清 仙人乘槎图
图片
[清-民国] 竹根雕槎形摆件 吴中博物馆藏
图片
图片
[清-民国] 竹根雕槎形摆件 (局部) 吴中博物馆藏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